创新中心顺利召开一批2021年基金项目云上结题验收
2023年3月13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依据2021年度《关于发布“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 材料及其制品科研攻关项目”结题办法通知》,以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专家,召开了由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宽原承担的“耐高温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透湿性能调控”、“海藻酸钠/磷虾蛋白神经导管材料的湿法宏量制备关键技术”等共5个项目的结题验收会。创新中心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依据2021年度《关于发布“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 材料及其制品科研攻关项目”结题办法通知》,以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专家,召开了由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宽原承担的“耐高温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透湿性能调控”、“海藻酸钠/磷虾蛋白神经导管材料的湿法宏量制备关键技术”等共5个项目的结题验收会。创新中心董事长梅锋、主任王玉萍、研发总监徐锦龙、工程技术总监汪丽霞等,青岛大学周华老师,各项目负责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与会议。
由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博士赵润主持会议,逐一介绍与会专家情况,简要介绍了“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科研攻关项目”专项基金设立的背景、意义以及影响;并对各项目承担单位对于基金项目的支持及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发、生产、市场应用等工作予以感谢。
随后,各项目组负责人分别汇报项目开展情况。
“有机无机三维纳米纤维骨-软骨支架的制备及体内组织再生”项目
东华大学——莫秀梅
项目利用静电纺加冷冻干燥法开发出明胶和聚乳酸复合有机纳米纤维三维支架、利用静电纺加气体发泡法开发出丝素和聚乳酸复合有机纳米纤维三维支架,促进细胞渗透,分别用于兔髌骨软骨有效修复;三维打印结合纳米纤维气凝胶开发出大鼠气管软骨支架,大鼠体内异位再生出软骨组织;开发出柔性二氧化硅无机纳米纤维,与有机纳米纤维复合制备出纳米纤维三维支架,促进血管 形成和骨相关基因表达,用于大鼠颅骨再生;开发出镁掺杂二氧化硅无机纳米纤维,用于大鼠背部皮肤缺损修复,促进血管形成和音质伤口感染。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表SCI文章8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授权3项;参编专著1部;培养博士后1名,硕博研究生3名。
“生物基高性能活性碳纤维可控制备及医用防护面具研发关键技术”项目
山东宽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虞军伟博士
项目以莱赛尔纤维为原材料,开发活性碳纤维毡体,通过自主开发的超声辅助活化技术,结合后整理抑菌技术,分别完成了甲醛净化-抑菌作用双功能型莱赛尔基活性碳纤维和二氧化硫净化-抑菌作用双功能型莱赛尔基活性碳纤维的开发,实现了莱赛尔基活性碳纤维的吸附功能型和抑菌作用的有机结合。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项目建设活性碳纤维可控制备示范装置1套(试验线)、活性碳纤维滤芯生产装置1套,建设完成组装生产线一条(试验线),实现年产滤芯50万只、面具组装25万套生产能力。
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1项(已授权),发布企业标准1项,编写完成《生物基活性碳纤维面具制备及检验技术规范》一篇。
“熔体微分电纺TPU防水透湿膜制备技术研究”项目
天津工业大学——王春红
项目采用聚乳酸纺粘、聚乳酸熔喷和聚乳酸粘胶混合水刺无纺布制备的可降解“S-M-水刺”医用复合防护材料,具有透气透湿、手感柔软等特点。各项指标符合《GB 19082-2009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标准,达到任务书要求。
项目发表论文4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机织复合增强结构人工心脏瓣膜的关键技术”项目
苏州大学——李刚
项目开发了一种基于SF-PET材料、PEGDA水凝胶涂层的机织复合增强结构人工心脏瓣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渗透性能、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抗降解性和抗钙化性能,实现力学和生物学性能的良好统一。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培养研究生2名。
“开发调温纤维多重结构的调控技术提升防护制品的穿着舒适性”项目
苏州大学——王碧佳
项目通过皮克林乳液辅助制备不同相变温度及耐热性能的系列甲壳素微胶囊,并利用溶液纺丝方法成功制备相变Lyocell纤维,纤维各项性能指标基本达到要求。
项目发表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项目获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各项目单位积极的组织科研攻关,为补足产业技术短板、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加快融合产业创新链产业链等做出重要贡献。
从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及制品领域的丰富成果和强大的研发实力,可以洞悉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凝聚行业资源,促进行业相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科学研发、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成果快速转化的实力和能力。
创新中心将坚持聚焦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化研究等科学问题,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攻关合力;开展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课题研究,为健全我国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材料及制品体系、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