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心参与三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组织召开了三项指导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其中,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与合作企业共同承担的“气纺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金属有机框架多功能纺织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无熔滴防静电防护面料及工装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共三项科技项目成功通过鉴定,分别在总体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集成创新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江苏省苏州市组织召开了三项指导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其中,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与合作企业共同承担的“气纺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金属有机框架多功能纺织材料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无熔滴防静电防护面料及工装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共三项科技项目成功通过鉴定,分别在总体技术、应用基础研究、集成创新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鉴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锐担任,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吕卫帮、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杨卫民、南通大学教授张伟、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高工冯新星、成都欧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高工宋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传雄,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梅锋、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总经理王华平,鉴定项目负责人、相关参与单位等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会议。 图 | 专家质询环节 项目承担单位: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广元水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维度新材料有限公司、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鉴定委员会审阅了相关资料,听取了完成单位的汇报,考察了生产现场,查看了相关产品,经质询和讨论,认为提供的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鉴定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快推广应用。 该项目研究了气纺丝纤维成形及其形貌调控机理,自主设计开发出70 针气纺丝喷丝板,攻克了气纺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成套关键技术。项目建成了20套气纺纳米纤维成套生产装置,实现了宽幅、高效、低阻、高透湿等系列纳米纤维膜的连续生产。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空气过滤、防水透气、隔热保温等领域,实现了批量销售,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 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要求,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纳米纤维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广泛应用于环境过滤、能量存储、柔性电子、组织工程、智能织物、个人病毒防护等不同领域。目前的一些纳米纤维制造方法,如静电纺、熔喷、离心纺等,设备复杂且生产率较低。熔喷是广泛使用的一种高效制备超细纤维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很难稳定制备直径小于1μm的纤维,且只适用于高熔指热塑性聚合物。尽管现有纳米纤维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但在不影响其质量的情况下以工业规模生产仍然具有挑战性。气纺技术是由静电纺丝技术和熔喷技术发展和演化而来的一种新型微纳米纤维制备技术手段,被认为是制备纳米纤维结构最有潜能的方法之一。项目致力于实现气纺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并开发应用于在空气过滤、复合材料、防水透气等的产品。 项目研究了气纺纤维成形及其形貌调控机理,自主设计开发出70 针气纺喷丝板,攻克了气纺纳米纤维规模化制备成套关键技术。项目建成了20套气纺纳米纤维成套生产装置,实现了宽幅、高效、低阻、高透湿等系列纳米纤维膜的连续生产。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空气过滤、防水透气、隔热保温等领域,实现了批量销售,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共新建气喷纺丝生产线2条,包括安装气纺纳米纤维工艺设备20台套。项目自投产以来,已累计开发过滤防护、防水透气、无机隔热保温等纳米纤维膜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文字部分上下滑动 ] 项目承担单位: 苏州大学、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和芜湖聚创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鉴定委员会审阅了相关资料,听取了完成单位的汇报,经质询和讨论,认为提供的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鉴定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加快规模化制备与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设计合成了活性位点可控、结构可调的ZIF-8型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攻克了熔喷-真空活化法制备MOFs添加改性PP过滤材料、模压-真空封装制备MOFs改性真空绝热板复合材料、湿法-多级负压制备MOFs改性微玻纤填充芳纶蜂窝复合材料三项关键技术;开发出过滤、隔热、隔声的系列功能材料,经客户使用和反馈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 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要求,应用基础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MOFs),也称多孔配位聚合物,是一类由无机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与含羧酸或含氮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连接而成的,具有周期性网状结构的结晶态多孔材料。相比于硅胶、多孔碳、沸石分子筛等传统多孔材料,MOFs材料因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多样化的结构以及可修饰的功能等优势,在膜技术、水吸附、荧光检测、电学、催化、抗菌等科研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多孔材料之一。针对多功能纺织材料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和现状,亟需解决个体防护装备(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术衣)、暖通系统、冷链储藏以及声防护领域用材料的抗菌、过滤、保温、降噪等问题,实现多功能一体化。该项目技术成果为多功能纺织材料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项目设计合成了活性位点可控、结构可调的ZIF-8型MOFs材料;攻克了熔喷-真空活化法制备MOFs添加改性PP过滤材料、模压-真空封装制备MOFs改性真空绝热板复合材料、湿法-多级负压制备MOFs改性微玻纤填充芳纶蜂窝复合材料三项关键技术;开发过滤、隔热、隔声的系列功能材料,经客户使用和反馈具有良好市场前景。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 项目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MOFs材料,以个体防护装备、冷链、暖通领域防护为架构,将MOFs与PP熔喷布、真空绝热板(VIP)以及蜂窝内嵌耦合结构复合,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综合开发多功能高性能纺织品。通过技术改造,将新增四种类型的高新材料生产线(MOFs合成的生产线、MOFs与PP熔喷布材料复合成型的生产线、MOFs-VIP生产线以及MOFs改性蜂窝内嵌微玻纤材料复合成型生产线)。开发的材料,绿色、高效、低成本、使用时效长、可循环使用,可解决重大突发性流行病发生对防护、冷链、暖通等领域材料需求不足等问题,能够实现对重点疫情地区的个体防护装备的有效迅速覆盖,保障大众健康。 项目承担单位: 浙江蓝天海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鉴定委员会审阅了相关资料,听取了完成单位的汇报,查看了相关产品,经质询和讨论,认为提供的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鉴定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建议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快推广应用。 该项目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制备亲水聚酰胺酯基体材料,结合共聚、原位聚合、共混改性和复合纺丝等方法,构建高配伍性亲水柔软聚酰胺酯功能化制备体系;开发宽齿距锡林、嵌段型聚醚复配抗静电油剂和赛络纺技术,解决功能纤维混纺技术难题,实现炭化无熔滴,提高了热湿舒适性;开发一浴法染色工艺和新型活化染料,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品质面料绿色染整;开发出系列复合多功能工装面料,产品已在中国中化、中国联通、中国水务等单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制定行业、团体及企业标准3项。 项目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要求,集成创新技术达到同类产品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并持续出台相关安全措施与配备要求,对个体安全防护服装的开发越来越迫切。现有职业工装用面料难以实现安全防护与舒适性的统一,往往追求安全防护性能而穿着舒适性较差,且生产成本较高,难以进行推广应用,亟待建立新的开发模式,实现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产业工人在工作中更安全与更舒适。 项目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制备亲水聚酰胺酯基体材料,结合共聚、原位聚合、共混改性和复合纺丝等方法,构建高配伍性亲水柔软聚酰胺酯功能化制备体系;开发宽齿距锡林、嵌段型聚酪复配抗静电油剂和赛络纺技术,解决功能纤维混纺技术难题,实现炭化无熔滴,提高了热湿舒适性;开发一浴法染色工艺和新型活化染料,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品质面料绿色染整;开发出系列复合多功能工装面料,产品已经在应急救援、海螺水泥、中国中化、中国联通、中国水务等单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制定行业、团体及企业标准3项。 经过多年的研发和试生产,先后突破了原材料、加工和制造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防静电无熔滴防护面料制备体系。防静电无熔滴防护面料既有良好的炭化无熔滴防静电性能可以预防静电瞬间放电产生的点火源点燃石油、化工、燃气、粉尘等工作环境产生的燃烧与爆炸,又可以解决面料发生接触火焰后会熔融滴落黏在皮肤上的二次伤害问题,并且可以增加防紫外线、速干性、高透气等舒适性能,广泛适用于石油、化工、燃气、粉尘、电力、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易燃易爆与热辐射等工作场所的工作服。功能防护面料及工作服产品在国外内市场具有独特竞争力,用户普遍满意,已在应急救援、海螺水泥、中国中化、中国联通、中国水务等规模化应用。 图 | 项目成果
图 | 鉴定会线下与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