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合作交流 创新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举办技术交流会
2024年11月19日,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与人才培养,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在中心研发大楼组织举办了一场技术交流会。北京服装学院王锐教授团队学生,吴汉光副教授、魏建斐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江苏新视界董事长梅锋,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研发总监徐锦龙、研发副部长张林,以及中心研发团队等参加会议。NAFFIC会议开始前,北服师生一行在带领下,参观了创新中心展厅
2024年11月19日,为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与人才培养,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在中心研发大楼组织举办了一场技术交流会。北京服装学院王锐教授团队学生,吴汉光副教授、魏建斐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江苏新视界董事长梅锋,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研发总监徐锦龙、研发副部长张林,以及中心研发团队等参加会议。 NAFFIC
会议开始前,北服师生一行在带领下,参观了创新中心展厅、重点实验室,对中心的创建历史、发展定位,围绕通用纤维、高性能纤维和前沿纤维体系的研发布局,以及应用于八大领域的纤维创新成果有了深刻认识和现实感触。
会议上,张林首先对创新中心本身及研发成果作了简要且全面的介绍。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创新联盟成员单位超160余家,集聚了产业链供应链优质创新资源,围绕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功能纤维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构建了以重点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检验检测认证中心等为支撑,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其中,创新体系为纤维材料研发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网络,而产业体系则聚焦打造先进纤维材料产业制造基地、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以及工业设计与工程服务等三大板块,以轻量化汽车、新能源电池材料、智能穿戴、医疗领域、高端装备、高端纺织品应用等方向为切入点,通过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通过团队落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级化转型。
他表示,创新中心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科技项目、知识产权、标准与检测领域成果丰硕,共承接参与国家项目6项、省级项目5项以及多项市级项目,并针对在航空航天复材、轨道交通特种聚酰胺应用、高性能纤维界面处理剂、智能纤维柔性可穿戴、智能加热解决方案、医疗用材料开发如人工血管、氢能隔膜材料以及纳米纤维膜材料等方面的问题与技术难点,对中心的技术路线与研发成果展开讲述。
吴汉光以《智能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为题详细介绍了其团队以微流控纺丝成型工艺开发为核心,在能源类、传感类、驱动/调节类、发光类智能可穿戴纺织品和织物基智能系统的开发制备与应用思路。其中,通过共轭静电纺与高速编织得到电容式压力传感纱线,并与弹性织物基底相结合,开发了能够精确识别压力、抗拉伸干扰的压力传感织物,该织物表现出良好的压力敏感性、高分辨率,快速响应性,长期工作稳定性及可水洗性。目前纤维状超级电容器存在力学性能差、能量密度低、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解决关键是可拉伸的内电极和外电解质层材料的选择,设计微流控芯片,找到双芯同轴一步法制备纤维状超级电容器、保持纤维状超级电容器水凝胶状态的条件,如增加封装层等。因此其团队基于微流控纺丝技术,连续制备出同时具有高拉伸性、高比电容、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可拉伸纤维状超级电容器。未来,将专注于多物理场能源采集、高容量能源管理、多功能传感等纺织品的开发,改善穿在身上的智能生态,她表示,智能纺织品的研究是多学科的融合与集成,需要多领域的跨界交流与创新,期望借由此次交流作为契机,与创新中心找到更多交流合作机会。
魏建斐作《基于PET废弃物的阻燃剂制备及应用》主题汇报,众所周知PET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聚合物之一,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废弃PET的数量也变得显著,约占总固体废物的12%。目前PET回收面临回收制备的新材料需具备卓越的性能、高价值及足够大的市场,制备过程需经济实惠的挑战,而现有的机械回收、化学回收、生物酶回收等难以满足未来需求,亟需一种有效的回收手段。PET的升级回收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提高回收材料的性能和价值,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其中,提升其阻燃性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他详细讲述了以PET废弃物合成制备MOFs、碳点CDs阻燃剂的研究过程,方法绿色高效且环境友好,热稳定性高,可应用于PA66的阻燃改性和力学增强方向,形成了废弃物高效利用的阻燃-增强一体化阻燃新体系,并在实验室初步批量制备。
会议最后,双方与会研发人员分别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梅锋对北服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创新中心与北服交情匪浅,在初期中心阻燃实验室建设期以及运营期的多个研发项目都有合作往来,此次交流会对中心正在开展布局的苏州市智能纤维创新联合体、重点攻关项目都有契合和可发展之处,未来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相关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对接,将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发扬光大。
图 | 与会方合影留念
文字 :倪辰
审核 :王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