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心举办“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产业创新研讨会”暨“12届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启动会”
2024年12月26日,恰逢沪苏湖高铁正式通车的当天,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在盛泽研发大楼召开了“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产业创新研讨会”暨“12届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启动会”。会议围绕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深化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在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布局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技术攻关、生态构建等方面展开交流,并提出2025年度化纤专业委员会的重点工作和工作建议
2024年12月26日,恰逢沪苏湖高铁正式通车的当天,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在盛泽研发大楼召开了“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产业创新研讨会”暨“12届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启动会”。会议围绕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深化强链补链延链工作,在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布局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技术攻关、生态构建等方面展开交流,并提出2025年度化纤专业委员会的重点工作和工作建议。 NAFFIC 图 | 与会成员合影 会议由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办,苏州市高性能功能纤维材料行业协会、江苏新视界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江苏省先进功能纤维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协办。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岳亮,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研发总监徐锦龙,东华大学教授王华平,江南大学原副校长、纺织研究所所长高卫东,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吕卫帮,国望高科、恒力化纤、苏州宝丽迪、江苏海阳化纤以及奥神新材料等多家江苏省化纤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代表高校与企业参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总监汪丽霞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岳亮秘书长致辞欢迎各企业高校代表的到来,宣布了12届化纤专业委员会主任的任命决定。 汪丽霞秘书长宣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推荐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吕卫帮主任以《高性能碳纳米管纤维材料》为题,深入解读了纳米碳纤维制备的基础工艺、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产品应用探索。他认为碳纳米管纤维作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高性能、多功能纤维材料,虽然90年代才逐步开始发展,且面临高品质纳米碳材料可控制备、纳米碳纤维纺丝理论研究,高品质、系列化纳米碳纤维工程化制备等难题,但未来在超强结构、轻质导线/数据线、可穿戴能源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场景。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合作道路艰险,仍有大量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需要突破,亟须相关行业共同参与、密切合作,方能实现其颠覆性的产业化应用。 王华平教授带来了《聚酯纤维工程仿真与智能化》的主题分享。人工智能(AI)作为研究分子科学和功能材料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在新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显著进展。如何用数据驱动的形式表示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合理的算法建立聚合物合成过程与生成的结构/性质间的定量关系,是当前AI应用于新材料合成领域的最大挑战。他回顾了我国聚酯纤维持续发展创新、克服科学问题及技术问题的历史,在纤维生产工艺多个环节的成形仿真与技术创新突破,以及通过聚酯纤维智能制造在模型、检测、生产、物流、管控方面的成功应用。最后,他提出要从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和基础软件方面强化工业“五基”建设,提升化纤重要产业基础能力,如喷丝板铲板及喷丝板检测系统智能化升级融合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丝束及丝饼外观智能在线检测融合技术、基于自学习模型的纤维母粒团聚与分散超微结构检测技术、基于机理模型+Transformer纤维母粒颜色配准与工艺参数优化技术、基于深度可解耦网络的纤维油剂上油率智能检测技术,并从我国庞大的一线数据来源角度对未来材料基因研发平台、智慧研究平台的发展表示充满信心。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工业“五基”国产化未来可能给我国产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产品研发模式的改变,以及标准化工作在争夺国际市场入场券、新材料命名权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化高性能纤维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煜彤、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海燕、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副院长蒋洁蓉相继展开阐述,并作为在场企业代表表示希望行业能提供可快速市场化对接的平台。 高卫东教授聆听完报告后表示感受颇深,我国纺织行业尤其是化纤产业面临着提质升级挑战,要将前沿技术、AI应用融入纤维材料生产制造实践,不仅应用于传统领域,还要开拓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等多个新兴领域。他对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期望委员会在任期中立足企业定位,关注新产品开发品质,在创新中心王主任带领下,朝着同一目标迈进。
文字 :倪辰
审核 :王玉萍